资讯详情
筛选

今年LSE拒信这就来了?被拒原因很直白——

来源:渊学通
发布时间:2025-11-27

最近,王爱曼华布都在火急火燎地发offer;而咱们LSE就不一样了,开局即拒信——


2026年LSE拒信


为啥被拒呢?官方给出答案——文书


这个时候,我想起最近家长们经常在问的问题——


  • 什么样的文书才算好?

  • 英港文书可以套用吗?

  • 英港文书该如何针对性写作?


基于此,我再来带大家回顾下我之前那场关于英港本科文书写作的直播。


今天就带大家快速回顾一下重点内容,同时集中解答家长们在评论区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包括:


  • 英港文书的相同点与差异

  • 港校文书的写作逻辑拆解

  • 不同专业方向的文书思路

  • 常见问题解答


英港文书的异同


前几年港校申请还没现在这么火热的时候,有位妈妈拿着孩子的英本文书来找我,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您看这文书改改校名,能不能直接申港大?孩子写这一篇都快一个多月了,再重写太费时间了。”


我翻了翻那篇文书,写得很扎实——从参加物理竞赛的细节,到读《时间简史》的思考,全是围绕“学术潜力” 展开,典型的英本风格。


但当我问 “孩子有没有提过在社区做科普志愿的经历?” 妈妈愣了愣:“要写这个吗?英本文书里没要求啊?”


这就是关键了。港校要的不只是“会读书” 的学生,更想看到孩子的“全人素养”——比如做志愿时怎么跟不同年龄的人沟通,怎么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别人能听懂的话,这些恰恰是英本文书里没写的,却是港校看重的。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四大不同:


港校文书写作逻辑拆解


以下内容是我根据网上释出的港校招生官访谈内容整理归纳,仅供参考,接下来我们分开拆解。



1

学术破冰


在文书开篇用“一个场景/一本书/一次实验/一次经历”引出专业,核心是通过具象化细节制造“钩子”——先让审核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你的体验,再顺理成章地展现你对目标专业的认知与热情,避免空洞的“我喜欢XX专业”。


关键词


具体、场景化、钩子


用“场景”引专业

以细节画面激活共鸣


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真实场景(如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参与的实践场景),用感官细节(视觉、听觉、动作)描绘画面,再关联专业解决问题的价值。


举个例子,社会学专业:


去年暑假在社区做志愿者时,我曾目睹一位独居老人因不会操作智能挂号系统,在医院大厅反复奔波了1个多小时。看着老人攥着病历本的手微微发抖,我突然意识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对部分群体而言可能是‘障碍’。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社会政策设计、社区服务优化,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也正因如此,我希望在社会学专业的学习中,找到让社会资源更公平分配的答案。


用“书籍”引专业

以书中观点触发思考


不只是说“我读了XX书”,而是选取书中让你产生共鸣的具体观点、案例或问题,说明它如何颠覆你的认知,进而引导你关注目标专业。


举个例子,医学工程专业:


读《机械设计》时,书中‘Z ’字形流化管道的曲面结构设计需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与离散单元法,才能平衡物料运输效率与分离纯度’的论述,彻底改变了我对‘机械结构’的认知——从前我以为机械设计只是‘画图纸’,却不知要融合力学、流体学与材料学的跨学科计算。为弄清气速参数对颗粒分离的影响规律,我查了高速流化图像实验的相关资料,还试着用简易模型模拟管道内物料流动状态。这份对‘用精准设计解决工业实际问题’的向往,让我渴望在机械工程专业系统学习,未来参与高效能工业设备的研发优化。


2

学术纵深


这是全文最硬核的部分。


用 2–3个递进式经历(课程延伸、科研、竞赛、夏校、论文阅读)展示你如何一步步把“兴趣”升级为“能力”。


写作技巧:


• STAR法(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学术关键词。

• 每段末尾加一句“mini-reflection”——你从中学到的学科方法或理论框架。


以数学专业举例:

高一时,我在解析几何课程延伸课题里(Situation),把校园建筑道路抽象成坐标系模型规划路线(Task&Action),误差控制在5%内(Result)。这让我懂了数学是将现实抽象为数学语言的工具(mini-reflection)。

后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Task),我借鉴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城市交通流量(Action),虽未获奖,但学会从文献提取方法并迁移应用(Result),明白数学研究需依托前人成果且跨场景(mini-reflection)。

近期读《陶哲轩实分析》(Task),我用书中严谨逻辑梳理高中导数定义(Action),还写了读书笔记(Result),体会到数学的深度在于对基础概念的严谨剖析(mini-reflection)。


3

跨界影响


港校看重的“全人”段。展示你如何把专业知识迁移到社会场景:


• 志愿、实习、创业、艺术、体育等。

• 强调impact&leadership,最好用数字量化。


以数学专业举例:

去年暑假,我在社区做“青少年数学启蒙” 志愿(场景),发现低年级孩子觉得几何图形枯燥。于是用课堂学的 “图形分割原理”,设计成“拼积木算面积”游戏(专业迁移):把复杂图形拆成小方块教具,带领 30 多个孩子边拼边算,最后 80% 孩子能独立算出不规则图形面积(量化 impact)。后期还整理出3套游戏教案,交给社区复用(主动性)。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数学不止是公式,更是帮他人理解世界的工具。


4

学校匹配


每校必写,且不可复用。做三件事:


a. 直接了当的说明想申请的学校/学院/专业。

b. 说明该学校/学院/专业对自己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必要性。

c. 展示自己对学校各方面的了解


5

未来展望


• 10年愿景:学术(硕士/博士)+ 职业/岗位/行业。

• 再次回扣第一段内容,形成首尾呼应。


按照这个逻辑去写港校文书,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英港不同方向文书写作思路


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写作思路和侧重点,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1

理工类


招生官核心诉求


“有没有把想法变成结果的证据?”

技术落地能力>理论深度>空泛热情



需要避雷


只谈“从小爱拆收音机”——没有近期证据。


把团队竞赛/项目写成“we”,需要突出个人的贡献。


2

社科类


招生官核心诉求


“能不能用数据/实验回答人文问题?”

方法意识 > 价值立场 > 空泛批判。



需要避雷


大谈“贫富差距”或“俄乌战争”等议题→ 一定落到自己采集的微观证据。


用问卷却不给样本量、信度→ 招生官秒判“伪科学”。


3

文科类

招生官核心诉求


“能不能把文本放进语境,提出新问题?”

 批判视角 > 阅读量 > 情怀。



需要避雷


列书单→ 改成“读-问-写”闭环:读了什么→质疑什么→写了什么论文。


只谈“热爱阅读”→ 需要具体论点与原创证据(课堂 essay 获奖/公众号长文)。


4

商科类

招生官核心诉求


“有没有把资源变成增值的履历?”

结果导向 > 情怀 > 理论



需要避雷


只写“创办xx社团”→ 必须量化影响:拉了多少赞助、降了多少成本。


只谈“爱钱、爱金融”→ 用专业内容侧面体现热情。


最后是一些家长们在直播间提到的一些问题,这里也再复盘下↓


Q

港校文书是不是一校一篇?

是的。所以需要根据所申请学校进行适当修改。

A

Q

文书里有必要写小孩小时候喜欢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吗?虽然还在看不大懂但就是喜欢

如果只是单纯说喜欢这本书的话不建议。最好要写出孩子通过读这本书获得了什么知识点、理解到了什么,从而让他对某专业方向产生兴趣。

A

Q

港大双学位的文书和港大普通专业文书有差别吗?

有。相比普通专业文书,双学位专业文书更侧重于体现申请者对双学位项目的理解和自身与双学位项目的契合度,以及双学位项目对其未来发展的独特价值,对跨学科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也会有一定要求。

A

Q

请问英本文书兴趣起源是不是最好不要追溯到小学,所涉及经历最好是高中之后发生的?

最好从高中阶段或更近期的经历写起。英国大学更看重你近期的学术准备和思考深度,高中以后的经历更能反映你当前的能力和兴趣。小学时期的故事容易显得太遥远,和你现在申请的专业可能缺乏直接关联。

A


英港名校申请,除了文书,A-Level成绩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在今年夏季的A-Level放榜季,渊学通学员收获了太多优秀的成绩!


在A-Level考试的激烈竞争中,Ta们脱颖而出,斩获全球最高分,这一辉煌成就无疑是Ta们自身努力与天赋的有力见证。



渊学通留学
专注国际课程规划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