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筛选

AP物理2/人文地理考情:公式理解&综合分析是拿分关键

来源:渊学通
发布时间:2022-12-25

AP物理2/人文地理考情:公式理解&综合分析是拿分关键

 

 

 

 

嗨同学们大家好呀,在北京时间5.13号凌晨四点开考人文物理,5.14号凌晨0点开考物理2,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考的怎么样?

 

 

由于为了防止有考生作弊,CB这次也是拼尽全力,准备了多套试卷,如果大家遇到了本篇推送中没有cover到的题目,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评论交流!

 

 

物理2

 

 

 

从同学们反馈来看,这次考试涉及到的题目较多,我们看到的这一套题考查了两个方面的知识点,一个是点电荷周边电场电势以及与其它带电粒子构成的系统的电势能相关的问题,另一个是流体力学的内容,没有复杂的定量计算,而是着重考查对公式背后原理的理解。总体题量较大,符合CB之前放出的信息,每个大题都包含了两个独立的模型,总共有11个小问。

 

 

 

Question 1

 

 

 

第一道QQT的题主要考察了点电荷模型下空间里电场电势以及处于这个空间里的带电粒子电势能的知识,涉及了两个不同的模型足足有7个小问,题量稍有点大,但考查的知识点并不算偏。

 

 

 

第一个模型是三个点电荷在一条直线上,电荷量全部一样,相邻电荷间距离也一样,左边两个是正电荷,右边一个是负电荷,两个正电荷连线中点为x,正负电荷中点连线为y

 

a)第一问考查xy两点电场强度比较,利用正负电荷周边电场方向的分布可知在点x由于来自左右两个正电荷的电场方向相反互相抵消,故电场强度小于y

 

 

b)第二问考查电势能相关的知识,当外力将质子移动到x点时,由于x点电势为正,故系统电势能增大,外力需要做正功。

 

 

c)这一问考查电势能的半定量分析,比较将质子从无穷远移动到xy点外力做功的大小,由于x电势高于y,故将带正电荷的质子移动到x后系统电势能更大,所以外力做功更大。

 

 

d)这一问考查将质子移动到y点需要做多少功,只要根据条件算出y点电势再乘以质子电荷量就可以解决了,题目给出了两个表达式告知了一个是移动到x点需要做的功,一个是移动到y点需要做的功,从中选出正确的就行。

 

 

e)问(c)和(d)的结论是否一致,当然一致,(d)得出的答案是两个表达式中做功更少的那一个,与(c)的分析一致。

 

 

f)和(g)小问考查的是另一个模型,一正一负两个电荷给定了分布的电量处于一个正方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

 

 

f)计算正方形右上角的电场大小及方向,这道题考查了最基本的点电荷周边空间电场大小和方向的计算和分析,注意分析的时候时刻记得电场是矢量,总体难度不大。

 

 

 

g)这一问给出了四张不同的两个电荷周边的等势线图,问哪一个是可能对的。这道题CB故意隐去了正确答案的那条不闭合的0电势线,不过同性电荷周边的电场线分布可以很容易被排除掉,剩下的一个选项0电势线正好处于两个点电荷连线中垂线,但是题目里的两个电荷电量不同,所以也很容易能排出掉。

 

 

 

Question2

 

 

第二题涉及流体方面的内容,同样考查了两个不同的模型。

 

 

前两个问基于流体在一根恒定横截面积的倾斜管道里匀速流动的模型,告诉了一段流体两端受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这段流体沿着管道方向重力的分量。

 

(a)问要写出流体受到的几个力满足的一个方程。虽然披着流体的外衣,却既没有考查连续性方程以及波努力方程,而是考查了波努力方程推导时的一个基本思路即能量守恒!CB为了多出题目真的是煞费苦心。基本思路就是这段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动能保持不变因此外力做功为0,以此建立方程。

 

 

 

 

(b)要求根据(a)问的方程,得出关于流体两端压强的结论。根据方程,下端压强大于上端压强,且压强差等于流体重力沿管道分力除以管道横截面积。

 

 

后面两个问换到了流体流动的经典模型即一个管道横截面积和管道所处的高度同时变化,不过却没有直接考查往常常见的使用连续性方程及波努力方程,转而去考推导这两个方程的依据。

 

(c)没有直接考查运用连续性方程回答流体流动时在管道横截面积发生变化时流速的变化,而是问在流动过程中流体的什么量是守恒的,并且利用这个守恒解释为何在狭窄处流速高。其实考查的是连续性方程的理论依据,很显然流动过程中的流体体积守恒,所以相同时间流入管道的流体体积会等于流出管道的,故而细的地方流速快。

 

(d)直接给出波努力方程,需要从能量的观点解释波努力方程,考查了波努力方程的理论依据,及外力做功等于流体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道关于流体的题偏重于考查对流体力学中方程本质的理解而非应用。

 

 

人文地理

 

 

 

这套题的难度比较适中,考察范围并没有超出历年的试题范围,以往的真题都有很强的借鉴性。CB说明考察范围不包括6-7章(城市和经济),但仅限于题目本身,小问题上依然会有涉及。

 

 

并且,其余2-5章本身在内容上也会和后两章有联系,在官方的解释中也曾经提到。比如有同学遇到农业employment下降的问题,可以从primary sector and secondary or tertiary sector的变化角度来回答,这本身属于第七章的知识点,但依然可以作为正确答案来写。

 

 

考察题目以一个核心话题为主,考察多种文化现象。例如,同学们遇到比较多的题目考查的culture的话题,prompt给出的是印度和英国的宗教建筑,但会从globalization/territoriality/language/self-determination的角度来考察考生的big idea, 对特定文化现象从多个角度分析,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较多同学遇到的农业话题,主要围绕food security (注意是关于food supply而不是environmental pollution)GMOagricultural employment的变化等常见话题,在以往的真题中也比较多见。

 

 

Question 1

 

 

考察cultural diffusion, 给出图片分别为Elizabeth Tower (大笨钟)和印度一个与之相似的建筑。(注:Elizabeth Tower是典型基督教哥特式建筑风格,题目只给出建筑名字及地点)。

 

 

globalization/territoriality/language/self-determination的角度来考察考生的big idea,对特定文化现象从多个角度分析,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两地的share practice导致图1中出现了印度当地的基督教建筑,主要从殖民时代导致的语言、宗教和其它文化形式的传播来回答。同时考察了globalization对当地文化景观的影响。

 

 

HG一直对审题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第三问要求考生解释a limitation of using the images to understand how territoriality relates to the cultural landscape,就要明确territoriality是一个political concept,涉及到一个国家的political boundary, boundary之内会有多种文化现象,因此题目中的图片从scale上是不能反映全面的文化地理景观的。

 

 

第四问比较老生常谈,关于English language的传播对印度cultural landscape的影响,可以回答对urban landscape的影响。第五问关于文化传播对self-determination的影响,属于political这一章常见的考察内容。

 

 

Question2

 

 

关于agricultural employment在各个地区的比较,主要聚焦在developing countries。围绕food security (注意是关于food supply而不是environmental pollution)GMOagricultural employment的变化等常见话题,在以往的真题中也比较多见。

 

 

第一问compare需要考生做到识别图片/图表中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简要解释;第二问要求解释economic pull factorSouth Asiaagricultural employment的影响,下降原因可以从农业发展模式的角度来回答,考察的是subsistence agriculturecommercial agriculture的区别,也可以回答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减少。

 

 

第三问考察的是GMOworkforce的影响,需要考生解释为什么图表不足以解释这一影响,需要说明GMO在图表中并没有直接体现。第四问关于food securityworkforce之间的关系, 要注意对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另外,describeexplain需要考生从逻辑上加以详细解释,并适当举例,完整的逻辑论述是重要的评分标准。

 


渊学通留学
专注国际课程规划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