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筛选

在中考体系下「跋涉」整整7年后,我决定去芝加哥大学念哲学

来源:渊学通
发布时间:2022-06-07

  哲学——普通人常常会觉得是一门「高大上」的学科,在「高大上」的背后,也藏着一些质疑,比如:

  这门学科「有用」吗?

  孩子学这个,将来职业规划怎么做?

  更有甚者,会担忧,学哲学的孩子,会不会特别难沟通?

  其实不然,哲学虽然很古老,却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鲜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学哲学的孩子,很可能都是完全不需要爸妈鸡娃的神仙孩子。

  就像今天的主角——Sanny,在芝加哥读小学一年级,回国后又经历了7年体制内教育,再转到国际学校,高中生活则被哲学「开了光」,让她最终决定考芝加哥大学,去学哲学。

  这是一个孩子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并且自我追问,最终找到兴趣所在的故事。对许多仍在孜孜寻求「此生所爱」的孩子,这是个好故事。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被授予许多角色,这些角色充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感情,学业,有些成为了我们的希望和内驱力,而另一些逐渐成为了标榜我们的枷锁。

  我想过一种不被定义的生活:Philo-Sophia,a lover of wisdom + an active thinker, 热爱智慧理性思考。

  构思这篇文章,放佛回到了一年前构思主文书和小文书的那些个夜晚。一年过后,自己越过了一个小山峰,走到大家面前来回顾过去。我会结合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什么是哲学?

  怎么学习哲学?

  作为一名学生,一个完整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哲学给我带来了什么?

  换句话说,只要真正明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你就半只脚踏入了哲学的大门。

  我曾经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视频。视频邀请了行业内教授级别的人物去分别和小孩、青少年,本科生和研究生去解释比如:“什么是量子力学”,“什么是黑洞”,这种抽象的概念。

  我也想试一下这样的叙事手法,我把文章分成了三段,涵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对于小孩,青少年,和进入本科教育后的成年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哲学?

  “Daddy, it’s unfair!”

  哲学,是无畏探索的精神

  我的小学一年级是在芝加哥度过的,爸爸妈妈回忆的时候一直说我每天说的最多的不是要吃零食或者看电视,而是“爸爸这不公平”,可以为了某个问题争论上半个多小时。

  当时不会说一句英文的我,靠着一支笔,一张纸,一双手,一个书包就这样进入了探索的丛林。我作为学校内唯一的中国学生,和隔壁的印度男孩组成了学校的亚裔小分队。

  现在我对那段记忆的画面是非常模糊的。我大概只记得两件事,一件是我在离开学校前,我的两位好朋友送了我一个北京脸谱的小挂坠,感谢我让她们知道了中国文化的底蕴所在。第二点是我非常喜欢举手问问题也不怕去犯错。

  我们带着历史的目光去从头审视哲学最初的样子,从柏拉图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最后喝下drink of hemlock,正是因为他被扣上了错误引导青年思想的帽子。

  我们暂且不去说他最后的悲剧,苏格拉底的盘问法无论是在当今的哲学思想中,还是在古雅典的市中心广场上都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古典哲学最著名的比喻之之一: 地穴寓言。从被禁锢在洞穴的最深处看着世界的影像到一步步走出洞穴面向光明,柏拉图阐明了哲学是思想解放的必经之路,也是从物质世界到理念世界的升华。

  哲学需要勇气,好奇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课堂中的每一次举手发言,每次大胆的去说出自己的想法都是哲学的缩影。在孩童时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重中之重:不断的问问题,挑战自己,抓住无畏探索的精神不怕犯错,这就是哲学

  “我爱赢,但什么是输什么是赢?”

  哲学,是在这波澜壮阔的世界中内心的平静之地

  进入初中和高中,随着竞争和学习压力陡增。大环境下大家学习会越来越功利主义,会更多在意竞赛结果,GPA,排名。

  用最新的词汇“内卷”去概括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我从来不会去否认自己的好胜心。但是对于好胜心强的学生,如何去面对失败?是我们必须去学会的道理和上的课。

  在初中至高中的这七年间,我遇到过两次心理上的滑坡。第一次是在九年级转学那年,第二次是在高二那年。

  二年级的我从芝加哥回到上海,经历了我的第二次转学。在中考体系下读了整整七年的我经历了年级排名的公开化,数学压轴题,全篇背默出师表等等的一系列经历。

  在九年级那年我转学考入了一所国际学校。经历了我的第三次转学。如果有相同经历的转学生,大家都明白转学并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学生需要去面临很多变化:心态上的变化,内在的变化,外在环境因素的变化,甚至授课方式和整一个知识体系的变化。

  高二那年标化考试的分数,申请的压力,以及各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充斥了我的生活和学习。面对这两次滑坡,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洋,哲学就是停泊在岸边的那一艘平静的小船,伴随着我度过了这两段比较艰难的时期。

  说完哲学作为精神寄托给我带来的这一系列心态上的改变之后。如何去学,更准确地说,“悟”哲学呢?

  我所读的学校在高二位学生开设了哲学的选修课,我会结合我的学校学习经历和自己在家自学的经历去总结“学好”哲学背后的秘密。

  

  哲学是一门需要耐得住寂寞不断思考的学科。哲学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独处。康德作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事实上一生都没离开过他出生的那个小镇,他几乎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思考于写作。

  所以世人对于哲学最大的Critique(负面评价)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到底能不能像CS,生物,物理一样让世界发展,还是一直停滞不前探讨过去?

  哲学班非常小,只有九位学生,选课前的course intro上学校特地提醒学生:英语能力强+这是一门要疯狂“写”的学科。期中期末90分钟10篇小作文,按月领取的大project让我们的微信群聊的常用对话模式变成了“大家开始写了吗“到“大家这次写完了吗?”。哲学陪我度过了每一个假期,国庆节在写,圣诞节在写,元旦在写,劳动在写,儿童节在写……..

  △Final 的复习提纲,抱着书啃

  △哲学老师和我一起brainstorm John Locke哲学题目

  高三长达一年准备时间的毕业论文我也选择了哲学题材入手,题目是 “Frontier of feminism philosophy: the Future in the Second Sex”,着重分析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对于当今女权运动的启发和如何正确看待未来女性地位。

  这些写作任务真的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哲学是一门没有错与对的学科,一切都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和纯科学相比较,哲学是一门由主观意识构建成的学科。我一般都是在seminar中说“I disagree”的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见解让讨论变得有趣。

  每节课如果有Thought Experiment(心理实验),那一定是最有趣的,9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

  △心理实验总结

  这是表达能力的自信心的提升

  

  多读书,看网课,勤思考。

  推荐哲学书目

  △直接Copy Paste了我们哲学老师的推荐

  利用网课资源平台,EDX,YouTube都有资源。我基本上是寒暑假都会选择自己在家听1-2个自己感兴趣的网课。以下这三个是我听下来对我帮助最大,也比较适合入门哲学的学生去学习的。

  9~10年级:Justice With Michael Sandel

  10~11年级:Justice Today, Money, Markets and Morals

  11~12 年级:Yale Couse: Philosophy of Death (Shelly Kagan)

  同时,EDX官网上也会有不同课程的学科分类,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人文相关的课程,也有很多别的课程供我们去选择。

  读/看/思考宽泛的统筹在一起,是被动思考的产物,所以学生要将写+说+读/看/思考相结合。大家可以线上建一个blog/公众号/Notion,边读边写边思考。无论是在申请时还是后续制作CV时,都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的方式!

  △我的NOTION,EDX网课时的笔记

  虽然我只系统地学习了两年哲学,但是有两点我能百分百确定。

  每个人都能学好哲学,在普遍的日常交流中,我发现人们很容易 “神化” 哲学。其实每个人都能学,不一定要摆出思想家的姿势才能学好哲学。

  哲学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一个最合适的比喻是电脑中必不可少的芯片,没了这个芯片,电脑就不能运作。没了哲学,我们大脑分析的世界是有盲点的;有了哲学,我们能带着辩证的眼光去分析身边的一切。

  比如在高二修完和MIT大一哲学使用的同一教材后,我发现艺术史,政治学,经济,甚至物理,数学里都有哲学的影子。

  从数学家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科学家笛卡尔到音乐学家卢梭,他们都是贯穿历史的哲学家。哲学本身在众人面前可能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但是它绝对是和众多学科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哲学是波澜壮阔的世界中我们内心的平静之处。在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后,毋庸置疑,我的内心肯定会有波澜。但是海平面逐渐还是恢复了宁静,因为几个月后,我知道自己要继续扬帆起航。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成,乐莫大焉。“ vs. “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哲学,既包含了人生情感喜怒哀乐,

  也包含了个体的成长

  这一段是写给未来想在本科学习哲学的你们。

  我高中第一年的哲学学习内容是西方哲学史;第二年是中西方哲学文化差异的比较。哲学的核心是哲学问题(Philosophical questions),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也可以由此体现。

  中国哲学:Who am I? 我是谁?

  西方哲学:What is my purpose in life? What constitute a meaningful life? 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由此可见,中国哲学中的真理是从自身去进入研究,不是从外面寻找的。在西方哲学中,从柏拉图的Ideal form (理想形态)起源,哲学家们就想要用理念的声音(真理)构建一个完美的彼岸世界。

  包括康德后续的Noumena 和 Phenomena 也是在讨论类似的问题。中国人的真理不是理念,而是心中丰富的感情,表达了人们的生命情感。

  把中国哲学带进美国课堂的日常讨论中,是我的心愿。一边捍卫着人类拥有的丰富情感,一边承认着自己的无知,这就是中西方哲学结合而诞生的精华。

渊学通留学
专注国际课程规划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