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入哈佛却毅然退学,半年募资4亿美元?华裔女生揭秘:名校不是唯一的答案!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能够考入哈佛/耶鲁等TOP学校,往往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则#哈佛学生退学#的故事,再次闯入了公众视野。
这次主角是一位名华裔女孩!她叫Eva Shang,在20岁的时候从哈佛毅然退学,建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曾在6个月内就筹集了4亿美元。
这一系列傲人成绩让她在2018年,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人物”(30 under 30)。
哈佛退学、白手起家、亿万富翁......这一系列的关键词都让大家对她的成长经历感到好奇——她是如何考上哈佛、又是如何改变整个华尔街的呢?
考入哈佛,又毅然退学?
华裔女孩走出自己的道路!
Eva Shang从小在单亲家庭中长大,3岁时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费城郊区,她有一个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妹妹Melissa Shang,全家都靠母亲的精算师工作生活。
除了家庭的困难,当时的美国社会对于华裔移民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排斥,因此在很早的时候,Eva Shang便开始为改变现状而努力。
17岁时,Eva Shang带着妹妹在TEDx活动中为残障人士发声,不仅如此,她还和妹妹共同撰写并出版了一部围绕残障人士的小说:《Mia Lee is Wheeling Through Middle School》。
此后,Eva Shang的声音被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她成为了《赫芬顿邮报》的一名供稿作家,以及联合国基金会“女孩向上运动”的青少年顾问。
这种面临困境迎难而上的勇气、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都深深地吸引了哈佛的目光。(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化学校的信息,请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为好友,进行一对一咨询)
2013年,Eva Shang成功被哈佛大学录取。
华人新移民的家庭,在困境中考入哈佛,堪称经典的励志故事,但Eva在哈佛读到大三,就毅然决然地选择退学了。
面对外界的疑问,Eva Shang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表示:一是“不适应哈佛的那种排外的社交俱乐部文化。”;二则是来自她对未来成功的焦虑。
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地提醒我,我已经不再是年轻人,我需要在成年人的车道上竞争。”
退学后,Eva Shang和哈佛同学克里斯蒂安·黑格一起创业,他们的公司“Legalist”如今已经创下了25%左右的年度总回报率,曾在6个月里筹集了约4亿美元的资金。
这个细分领域过去都是被顶尖投行和私募出来的白人男性所把持,现在,他们的垄断却被一个华裔年轻女性打破了!
回过头来再看Eva Shang的退学,对她而言似乎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正如同样17岁退学创业的亿万富翁Austin Russell所说:“对有些人来说,退学绝对是个好选择。当然,前提是他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实现自己的目标。
名校不是唯一的答案
独立思考,明智选择,怀抱信念,心向自由
不可否认,Eva Shang的创业成功为她的退学经历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她对于自己有足够清醒的认知,能够有勇气逃离学习的困境和压力,重启生活。
但对于更多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而言,“退学”、“辍学”......似乎都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只有考入名校,拿到毕业证,未来才能功成名就。
事实真的如此吗?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秦春华院长就曾撰文,表达了对大学生、尤其是名校大学生的担忧:
“他们的死板和拘谨太像了(从面试现场表现看出),成长模式和优秀的方面太像了,就连进大学以后的问题点也太像了——入读一所好大学似乎成了追梦的终点,然后便找不到奋斗的方向了。”
曾任麻省理工总面试官的蒋佩蓉女士,也在采访中表示,那些名校里的学生,反而更可能陷入一种自我否定、自卑、乃至抑郁的心理。(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化学校的信息,请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为好友,进行一对一咨询)
根据耶鲁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
不可否认,名校学历对于未来的竞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需要关注未来的发展目标,根据自身的个性、学习背景以及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路径。
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学习一种思考的方式,应该能让我们掌握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
名校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不论是哪个学校,不论是否退学,我们都能创造出新的可能!
选择合适的教育
而非所谓“最好”的教育
随着教育的领域越越来越广,我们可以选择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多,实现梦想和人生目标不是非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长和成才的方式可以有很多。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除了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要有激流勇退的智慧。(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化学校的信息,请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为好友,进行一对一咨询)
上文提到的蒋佩蓉女士,曾在书中袒露过自己的“逆潮流育儿”经历,介绍了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退而求其次的收获。
蒋佩蓉的大儿子,当初进入一所普通的学校就读,而没有选择另外一所竞争更激烈的学校。
因为竞争小,老大不仅有机会进入网球队,成为了网球队的队长,还收获了出类拔萃的成绩。
“这是在另外一所学校,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她的二儿子,也有相似的经历。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美国的TOP学校,而是一所州立大学。到了三年级暑假,他不仅有选择不完的实习机会,成绩几乎全优,同时修两个系。
“孩子很庆幸自己没有去竞争激烈的TOP大学,因为在目前的学校里,他才如鱼得水,更健全自信地成长。”
归根结底,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分数,或是一纸文凭,更多的是对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相比于排名、荣誉,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更重要!
而这些,也正是许许多多的国际化学校不断努力的方向,用包容、开放、追求个性化的态度,助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您想要咨询关于国际化学校的信息,请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为好友,进行一对一咨询)
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先生就曾表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领域,而未来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并且能够帮他创造机会在他这个优势领域里面得到一个最好的发展。

2025-07-05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2
2025-06-28
2025-06-26
2025-06-25
2025-05-16
2025-05-15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