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 | 中国学生注重分数,美国学生就不注重分数了吗?
深扒 | 中国学生注重分数,美国学生就不注重分数了吗?
一直以来,我们对中国教育的印象都不好,从高考制度到大学,无一不受到人们的诟病。导致现在常常冒出来一些公知,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一些公知眼里,中国学校就是「死板、刻薄、毫无创造力」的代名词,不顾一切提高考试分数,学生是「分数的奴隶」。
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就不一样啦,在我们的心中,美国学校,特别是美国的名牌大学(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常春藤盟校),简直是圣地般的存在!
你是不是也觉得那儿的大学生,总是德才兼备、极富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呢?
威廉·德雷谢维奇的教授在常春藤待了24年后写了《优秀的绵羊》,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
美国学生经历竞争的惨烈、不公,你不知道是因为了解得太少。这些世界名校模式带来的副作用,至少有这3条。
副作用一:美国式随波逐流
我们对美国学生的印象
他们似乎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不仅成绩优异,科技创新能力强,课外活动还极其丰富:
加入学生组织,参加公益活动,会拉小提琴,还会打橄榄球、篮球。
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们:perfect。
我们对中国学生的印象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就苦逼许多,我们的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一个孩子为了分数,小学起就架起眼镜,经历残酷的高考,到了大学,学习同样刻苦。
不太会说话,没有参加什么课外活动,也没谈上女朋友,除了分数高,好像别无他长。
有人据此得出结论:中国大学生大多只知道分数。
美国大学生不光成绩好,还多才多艺,并且有社会责任感。
是这样的吗?
《优秀的绵羊》告诉我们,事实上,他们也很!苦!逼!
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里只有一个东西:分数。你分数高,老师自然就认可你,高考也认可你,于是得以上个好大学。
哈佛、耶鲁的评价体系里也有分数,如果GPA成绩达不到全美的前10%,才不会鸟你呢。不同的是,他们的入学标准里还多了一个东西:课外活动。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了解到,人想成功申请常春藤,除了分数达标:
你要么得是全才
参加过不同类别领域的课外活动,公益、学生会、体育、艺术等等。
你要么得是天才
必须是特别突出的成就,小打小闹可不行。
比如说,你的小提琴打动了耶鲁大学整个音乐系,或者是拿了英特尔科学奖这样的全国大奖。
也就是说,参加如此多的课外活动,参与公益,拉小提琴,打橄榄球等等,学生去做很多项目,可能因为这是敲开名校大门的必要途径。
当课外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成了一种手段,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是吗?
为了分数达标无节制地忙碌,和为了课外活动达标无节制地忙碌,难道不是一样的性质?
当然,仅仅拼命参加课外活动还不够,你还得修上很多门大学先修课程(AP,advanced placement)。
一个名叫夏娃的女生,在高二就修了4门AP课程,明年还准备修8门。
与此同时,她还得参加超多的课外活动,常常因为作业太多,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
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实际上,他们只是被动地去做周围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很安全。
“当你观察到众人都在追逐同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判断它肯定是有价值的。”
因为很少独立思考,因为生怕失败,因为安全,几乎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同一方向前进。
上藤校的人,熟悉的是一套适合在藤校成功的套路。他们一路学习成绩拿A,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彰显自己的“领导力”,或扩大“社交网络”,忙得团团转。
教育上的随波逐流,只是美国式和中国式的款式不同而已。
副作用二:有人一出生就出局了
能不能考取名校,90%取决于你是不是来自上层家庭。
如果你认为哈佛、耶鲁是完全开放、包容、公平的学习圣地,那你就完全搞错了,真相是:
所有的录取标准,都是按照上层家庭的背景设计的。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让我们看看,常春藤的录取加分项都有哪些?
①你有教师推荐信
②你有一项运动专长
③你有很高的SAT成绩
④你有爸爸或妈妈是该校校友
⑤你有艺术造诣,玩音乐、绘画等
⑥你有服务精神,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⑦你有领导潜质,在学生会有一官半职
这7句话,每一条都跟分数一样重要!学生占据的条目越多,在某一方面越突出,就越容易被录取。
上层家庭在这方面占尽了优势:
①成绩
他们花钱送孩子去私立高中(录取率比公立高中高了数十倍),聘请私人教师提高子女的SAT成绩,还会花重金请人写推荐信。
②运动
花钱让孩子上大学预备高中,得以练习更受到名校重视的击剑、划船等运动项目。
③艺术
让孩子练大提琴,而不是吉他,因为名校更欢迎高雅艺术。
你会发现,在大学里花的钱根本不算什么,父母在子女上大学之前的十几年投资了多少钱,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普通家庭玩得起的。
哈佛规定对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但,近5年入学的学生中,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只有40%——大部分哈佛家长的收入超过18万美元。
在斯坦福大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前1.5%),只有1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到6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后56%),这意味着前者家庭的孩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约为后者的124倍!
副作用三:藤校的商业气息
名校的商业气息主要体现在这3方面:
①鼓动学生去高工资职业
2014年哈佛大学有70%的学生把简历投到了金融、咨询公司。几乎所有名校,都鼓动学生去从事法律、医学、金融和咨询这些最能赚钱的行业。
虽然对学生没有“害”,但对学校更有“利”。
正是在这些行业的学生中,会冒出来个别家产万贯的校友,正是他们,源源不断地为母校输入资金。
②提高排行榜名次
美国名校对排名无比重视,排名高至少有3个好处:
①提高该所大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②排名是金融机构信贷考量的标准。
③彰显了学术地位,利于企业合作。
因为如此好的商业利益,为了提高排名,这些名校都干了啥:
1、故意提高淘汰率
淘汰率高了,外界会认为这个大学很有水平,所以明知道大量学生根本不会被录取,还是鼓动他们申请,以提高淘汰率。
2、只给成绩好的人助学金
SAT平均分越高,排名越高,所以大学只会把更多助学金赞助给成绩好的学生,而不是更多经济困难的学生。
3、重科研轻教学
为什么重视科研呢?因为学术研究搞得好,就会有公司给教授赞助,一旦有了成果,分红也能赚个足。
相比之下,校领导们觉得,让全职教授来给学生上课,实属资源浪费。
这就导致,教学生的多是「兼职教授」,教学质量堪忧。有时候学生糊任务,老师也给高分,因为学生对兼职教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啊!
你现在还觉得,美国学生就一定比中国学生幸福吗?
总结
在名校的入学演讲上,大学校长往往会反复提到当年的录取率:
“7%,你们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学生!”
于是该校新生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比93%的人都要优秀啊。
而事实上,90%的人在比赛还没开始前,就已经出局了……
很多人之所以没进名校,不是因为不够优秀,而是由他的阶层地位决定的。《优秀的绵羊》的作者还指出,就算进了名校,大学课堂,或许压根就不是你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人人都想着赚钱,人人都害怕失败,人人都追逐安全感,于是很多人就像绵羊一样成群奔走。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考研和公务员大军,其中有多少人是「绵羊」呢?
四老师说
今天选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提到常春藤的闪光点,因为正面的报道我们看到的太多,但四老师想让碰友们更多地思考“世界上最好,最热门,最受追捧的东西”的另一面;还有告诉你萌就算现在棒棒哒,或者以后有朝一日非常棒,也不要成为《优秀的绵羊》里提到的一种人:“entitled little shit。
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批判思维是你在求学阶段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但学校老师不会交给你,而书籍可以。卡夫卡曾经说过“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开除一条道路。”书,就像一把把斧子,劈开你原有的价值观,促使你质疑你之前的所有认知。所以要坚持读书,保持一颗好奇心。
2024-10-31
2024-10-30
2024-10-30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