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筛选

了不起的妈妈,依然走不出的教育升学焦虑

来源:渊学通
发布时间:2022-05-22

  最近一部有关妈妈们的“战争片”火了——《了不起的妈妈》,看看洛杉矶、新加坡、北京、上海、云南、成都的妈妈们,都有怎样的育儿故事和各自的焦虑。

 

  在社会竞争的剧场效应之下,不管是“佛系”还是“战斗系”的妈妈,她们其实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养娃、升学焦虑。

 

  到底是做一个全能型妈妈还是放养型妈妈?在多元的体系选择中,到底走哪条路才是最优解?包括现在教改中到底该因材施教还是有教无类?

 

  父母坦白局:不求阶层跨越,只求不掉队

 

  从每个家庭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因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差异,从而对每位妈妈的教育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而妈妈的教育又影响着和决定着这一代小孩的成长。

 

  美国华裔精英家庭:冠军培养计划

 

  第一组家庭来自美国洛杉矶,爸爸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生,目前是美国律师合伙人,收入优渥;华裔第二代,在美国已有较深的根基。妈妈静涵与爸爸是世交,来美取得伯克利和牛津的教育硕士。

 

  妈妈静涵对女儿的规划是,成为花滑运动员,目标奥运冠军。为此,她聘请了最好滑冰教练、去了最好的冰场,让孩子去练滑冰,最渴望的就是女儿能够凭借天赋和努力滑进奥运会。

 

  除了体育,她还给孩子安排了编程、体操课并且注册了好莱坞童星经纪公司,经常有广告和电视剧的机会。

 

  这路线看着怎么似曾相识?是的,谷爱凌也是这么长大的。

 

  在许多中国家庭看来,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走体育竞技路线太苦了,又非常烧钱,何苦呢?

 

  因为他们深刻了解名校录取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华裔想要跻身哈佛、斯坦福这样的美国名校,相当困难。

 

  他们必须打破在西方人眼中华人只会读书的刻板印象,很难。于是很多华人瞄准了竞技体育。毕竟体育本身也是进入美国名校的敲门砖,亚裔在这项运动上有先天优势,一方面肯吃苦,另一方面,家庭愿意投入金钱和时间。

 

  普通白领家庭:没了学区房教育就没戏了

 

  魔都妈妈阿胖的故事则是很典型的普通白领家庭缩影。爸爸在国企朝九晚五,妈妈企业白领,家庭分工也很明确,教育归妈妈,家务归爸爸。

 

  妈妈从孩子4岁就开始“鸡娃”,只渴望他能进一个好的小学,却没想到上海2020年突然实行小学入学派位制,打破了所有规划。

 

  但是她不甘心就此让孩子躺平,于是开启新一轮的鸡娃大作战。英语、数学、音乐、体育,每一项她都给孩子做计划,然后陪着孩子一个个去执行。

 

  她调侃道,自己已经把鸡娃当成一个工作项目,当成和老板对接的一个个Plan,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乐趣,而伴随孩子的成长,她找到了成就感和人生价值。

 

  家人觉得这样太鸡血,太急功近利。但她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面临的竞争,和现在的孩子早就不一样了。

 

  她说她不奢望孩子能跨越阶层,因为这太难了;她只希望孩子未来能在自己所处的层次上不掉队,能够体面稳定生活。

 

  最后,孩子还是进入了“菜小”,但是她没想到,自己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英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并不输给那些名校、甚至国际学校,这也让她对公立小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儿子也很喜欢这所学校,他在这里感到从容自信。

 

  北京海淀非典型妈妈:反内卷达人

 

  Lia身为一枚海淀妈,居然不关心“海淀六小强”,也不知道家长圈里所传的“宇宙最强中学”就在自家学区,是一位“非典型”海淀妈妈。

 

  她给儿子乐然选择了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因为没有小升初、没有中考,这样她和儿子都比较省心。

 

  不鸡娃,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没有要求。Lia最看重的品质是独立和坚强,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她就将儿子送去了寄宿学校,每周末接回家。

 

  如今,8岁的儿子已经成了一个小大人,生活能力超强,周末回家也是自己做饭、刷碗。

 

  她计划让儿子高中毕业后去德国留学,因为这条路看起来没那么卷。她说,自己做不到把时间都用来鸡娃,空余时间自己还想跳跳舞、刷刷剧、睡个懒觉。

 

  身处竞争激烈教育内卷严重的北京,每个妈妈总是会在无形中需要面对育儿的焦虑;在这样的热血教育氛围下,Lia也有动摇。

 

  但她更希望孩子花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去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剩下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去体验艺术体育、去游玩社交。 “有形的东西是有限的,我希望孩子自己能丰富起来,在世界和社会中去体验惊险和成就,慢慢达到一种平衡。”

 

  逃离体制内进入国际学校,靠谱吗?

 

  这集是一个非典型的教育故事,孩子是中巴混血。

 

  因为家庭变故,他们一家从广州到大理、从公立学校转入以自由著称的私立创新学校再到国际学校,奔波和变故让他难以再融入传统的校园生活。

 

  因为疫情影响,家庭经济能力负担不了国际学校的高昂费用,但此时,孩子的学习能力跟不上体制内的教育,没有办法凭高考念大学,孩子又接受不了读职校。

 

  在经济和教育双重难题的夹击下,母子的冲突不断升级。好在最终的结局还算皆大欢喜,最终Tina的儿子以半工半续的方式,在一个日本的国际学校继续完成高中教育。

 

  片子结束,而每个家庭的故事的结局我们还不知道,教育这件事上,纪录片没有给大家所谓的正确答案。大家都在为教育焦虑着,同时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去寻找出路。

 

  谈“牺牲”是谎言,那不是爱

 

  “愿意“下本钱”陪伴孩子,放手前练就孩子一身真本领,放手后又能“佛系”地面对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这大约是很多父母们要走过的心路历程。

 

  你是否也常听到:我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我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我为了孩子去挣钱……歌颂“无私”的母爱?

 

  但谁又知道,这些话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和压抑?

 

  不要用孩子的成就来荣耀自己,更不要用孩子所谓的失败捆绑自己。

 

  “所谓牺牲里面是没有爱的,那个谎言的单是没人买的,因为孩子他其实真的是需要你舒服,你自己舒服了,你对孩子好,就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当你自己别扭的时候,你没有办法让别人舒服。”

 

  作为家长们至少要学会一件事:教育这件事上家长不能偷懒,尽量早入局,为孩子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时更要懂得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的选择权。

渊学通留学
专注国际课程规划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测评